永安市洪田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小岗村”

张红 薛希惠  2007/6/28 19:28:16  19300点  永安之窗
  一场伟大的改革,肇始于福建,正在向全国推广——这就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称其伟大,因为它得民心,顺民意,调动了千千万万林农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新时期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因为它切实可行,卓有成效,为广大林农的增收开辟了一条金光大道;因为它符合科学发展的战略要求,是为当代以及子孙后代提供、储备丰富的物质资源,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 

  这场改革,是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基层的体现,是省委按照中央要求,结合福建实际努力推动的结果,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第一线的创举。 

  风起于青萍之末。这场牵动着上上下下目光的伟大的改革,是如何发端,如何进展,如何给林农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的? 

  让我们聚焦被誉为林改“小岗村”的永安市洪田村。 

  “山还是那座山,但那成了我的山!” 

  洪田村,福建省中部山区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位于永安市洪田镇上,分成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共有200多户人家,800多个人口。和省里的许多村庄一样,这里山多田少:23218亩土地总面积中,耕地只有1017亩,山地却占了18908亩! 

  时间回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文川河日夜流淌,洪田村世代贫穷。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是,村里的房屋,有的还是竹篾做的骨架泥巴糊的墙;村里的汉子,有的辛苦了一辈子还是娶不上老婆。 

  说不清从哪一天开始,总之,村里的平静,被频频发生的盗伐林木事件打破了! 

  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邓文山和时任村民委员会主任的赖兰亭,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期,胆大的白天砍,胆小的晚上盗,其他村民觉得吃了亏,也纷纷参与乱砍滥伐,连大年初一晚上都有人摸上山去砍树。很快的,盗伐从个别人发展到专业队,各路口设放风人员,揣着传呼机,一发现有情况就打“444”,没有情况就打“666”。 

  村民盗伐林木,苦了村干部。他们白天晚上满山巡查抓盗伐的人,“受的那个罪就别提了!”赖兰亭说,“夏天满山都是花脚蚊子,一咬一个红点,一抓肿起一片,怕有味道让盗伐者嗅到了,连风油精都不敢擦!”一个个通宵巡查下来,山路上奔波,荆棘间穿行,满身刮痕疲惫不堪,好容易逮住一个,可是,那人全家老幼齐出动,守在村干部家里又哭又闹,说是顶梁柱抓走了,日子没法过了! 

  盗伐从公路沿线的山坡开始,很快向深山逼进,眼看着一座座山头被砍光。同时,村民的怨气越来越大:砍树的被抓住,怨村干部;没砍树的认为不公平,怨村干部;村干部的老婆看着丈夫撂下家庭不管整天往山坳树丛里跑,尽干得罪人的事,也怨自己的丈夫。 

  村干部多次召集村民代表商量解决的办法,可大家说,山上的林木虽然人人都有份,但自己的那份究竟在哪里呢?不法分子偷了谁的?反正这么多年也没得利,乡里乡亲的,何必得罪人! 

  怎么办?这森林资源再破坏下去,无论从生态的角度,还是从生产的角度来看,都会断了子孙的活路呀!多少个不眠之夜,邓文山和赖兰亭聚在一起苦苦探索解决的办法,富健牌的香烟抽了一包又一包。 

  乱砍滥伐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制止不住?其实主要原因十分浅显:林木林地产权不明晰,群众“靠山不能吃山”。那么,这山地,能不能也像土地一样,分给林农?这样的事,虽然暂时还没有政策依据,但是,对保护生态、发展生产、增加群众收入肯定有益。小平同志不是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吗?出于公心,办有利于群众的事,应该错不到哪里去。再说,“大不了村干部不当!”邓文山和赖兰亭达成共识。他们把分山到户的想法向当地市政府、镇政府和林业部门反映。“现在不好下文件支持,不过可以试一试,记住一定要把事情做好!”镇里和林业部门都这么表态。群众的事情,要交给群众来决策。1998年5月开始,一个伟大的改革,在洪田村酝酿。从5月到9月的四个多月时间内,这个村先后20多次召开村两委和村民小组会议。事关切身利益,大家对要不要改革、如何改革各抒己见,无法统一。村两委最后决定:把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集中到镇企管办的会议室讨论,统一办伙食。 

  会议整整开了两天。9月秋老虎,屋外热,屋里更热。有人希望分山到户,也有人怕分山后不能砍树,断了财路。屋子里汗味烟味弥漫,人们争得脸红脖子粗。 

  “只能这么办了,”村书记邓文山狠狠地掐灭了烟头,一句话平息了喧闹声。只见他叫人从会议记录本上扯下几页撕成小纸条,给在场的每个人发一张填写:“你们同意分山的写‘同’,不同意分山的写‘不’!” 

  无记名投票的结果是:八成以上的村民赞成分山!洪田村成为全国第一个把山分到户的村!10年过去了,当时的场景,邓文山和赖兰亭还记得一清二楚:头顶那台老旧的吊扇吱呀吱呀地响着,村会计一划一划地计票,汗流浃背的人们全都围拢到他身边,集体唱票! 

  “分山到户”的决议,就这样诞生了。 

  “山还是那座山,但那成了我的山!”村民们喜滋滋地说。不经意中,福建永安洪田村成为我国林业改革的“小岗村”。 

  “均山、均权、均利” 

  然而,分山要比分田复杂得多:山有肥瘦,林有好坏,生长周期长,又有地被物,而且上级没有明确的红头文件要求,四周也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如何做到公平公正?还是那个道理: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来想办法。 

  洪田村充分发挥了全体村民的聪明才智,认真研究,反复讨论,不断完善,终于定出了一套办法: 

  先是摸清资源家底: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组成一个20多人的评估小组,在林业部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翻山越岭,跑遍了全村的林地,一片片认真调查估价,最终确定可以发包的山林面积9109亩,林木蓄积量为2.1万立方米。 

  再是实行分山到户、联户经营:将估价后确定发包的山林,按1998年9月30日在册的合法人口进行均分(村民经民政或计生部门批准抱养的孩子以及本村籍参军服兵役的青年、大中专在校生、劳动教养和劳改服刑人员也有分山资格),每人分得山地6.2亩,木材蓄积量16立方米。在这基础上,考虑到以户为单位不利于经营管护山林的实际,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步,把山林按全村总人口平均分为三大片,好山、差山进行搭配; 

  第二步,把每片分成两个队,每队又分成两个组,其中的4个组再次进行划分,最终形成16个经营小组; 

  第三步,通过“抓阄”确定各自所有的山林; 

  最后,分别与洪田村委会、村林业合作社签订为期30年的承包合同。 

  从片到队再到组到小组,全部由村民自愿组合。 

  在把商品林分山到户的同时,洪田村把生态公益林以捆绑的形式,落实到承包户或联户管护,管护工资也分给承包户,如果发现生态公益林被砍,不仅管护工资要追回,而且还要“砍一罚十”(即:生态公益林被盗伐1立方米,要从所承包的商品林中罚缴10立方米)。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这个村针对如何兼顾集体和个体的利益、如何处理因为人口增减带来的利益不平衡这两个分田分地后农村中十分难办的问题,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在达成集体留成有利于办公益事业的共识后,制定了利益分配机制,明确了集体和个体的利益分配比例:分山到户的林木主伐时,原有材积的70%归承包户或联户,30%上缴村集体所有;新增材积的80%归承包户或联户,20%上缴村集体所有。这样,村集体有了稳定的保障,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得到充分调动。 

  针对分山后农户因人口增减所带来的利益不平衡,采取“动钱不动山”的办法进行调整:村里每5年分红一次,分红的钱由两个部分集成,即分到山林的每人平均出1小份,集体视村财多寡出1大份,然后根据现实的人口数字平均分配。按这样的分配法,人口增加了的,虽然分不到山林,但是可以从货币分红中得到一些补偿;人口减少了的,虽然以前分得的山林不动,但是货币分红相应减少。 

  在实践中,洪田村依靠群众的智慧,创造出许多好经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例如,林场那么大,实行山林联户经营,怎样辨别轮值的护林员有无到位呢?村民们这么向记者介绍:“我们‘挂牌上岗’。”原来,他们做了一些牌子,写上姓名日期,约定了护林员“到岗”后,挂在某一株标志性的树上,再把前一天护林员挂的牌子替下来。这么做的效果很明显,因为林场没有巡查完,到不了那株标志性的树下。 

  “我真想活一千年” 

  林改十年,给洪田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造林,一锄头一个坑,树活不活听天由命。现在不同了,这山,这林子都是自己的,大家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挖大坑,下基肥哩。”村民们乐呵呵地说。 

  “过去火烧山,喇叭筒喊裂了,哨子吹爆了都没人理,现在林子一着火,不到一个时辰,山上救火的就有百把人。因为山林连成片,不互帮互助,烧到自己的怎么办!”村干部笑嘻嘻地说。 

  所有权明晰引发了群众身上冲天的劳动积极性,林改以来,全村造林更新面积达2113亩,森林资源总量从9.6万立方米增加到11.8万立方米,增长了23%。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村民们夜以继日地巡山护林,林改以来,全村没有发生一起盗伐案件,也没有发生一起森林火灾。 

  资源多了,生态环境变好了,洪田村满山郁郁葱葱,水流清冽,空气清新。当地老农告诉我们:过去村里的山泉不够用,村民们只得打井,有的挖了十几米深才见水。遇上老天久不下雨,三分之一的水田只能种地瓜。这几年,树木多了,涵养了水源,虽然现在村里的生产用水、生活用水比过去增加了一倍,但是,山泉潺潺,水质甘甜,光是这充沛的“自来水”,已经足够大家用的了。老农还说,以前林稀鸟儿少,现在枝头好鸟声声歌唱,美丽的白鹭也飞来了。资源的增加,促进了林竹加工业发展。洪田村这几年林竹加工企业增至16家,其中林竹规模加工企业5家,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130多人,连同村里外出打工的60人,年增加劳务收入200万元,并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发展。 

  下田的下田,上山的上山,上班的上班,村民们忙起来了。过去,不少村民农闲时无所事事,集聚在村委会边的小卖部闲谈、打麻将、摔老K,拌嘴吵架,如今大家把心思放在生产上,村里打架斗殴、赌博等现象基本消失,村风民风明显好转。 

  由于实行了兼顾集体的分配原则,洪田村村财有了保障,2006年村财收入达40.7万元。有钱好办事。近两年来,全村共投入20万元对自然村公路实施水泥路面硬化,完成了村与组、组与组之间的路网工程;全村建沼气池130口,占农户总数55%。今年全村拟投资40万元,建路灯4公里,改造水渠5公里。此外,村里建立起农村医疗养老制度,按月给年老者发放生活慰问金;还建起图书室、宣教中心户、老年协会、农民夜校、治安联防队,组建健身秧歌队、龙灯队、门球队、篮球队、民俗民乐队等,丰富农民生活。 

  林改,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2006年,洪田村人均纯收入5800元,其中林业收入占了3000元以上。由于平均每户有1.5个劳力从事林业生产,因此,这个村富裕水平的提升,具有共同性。说起生活的变化,洪田村的父老们笑逐颜开: 

  “过去吃顿肉不容易,现在炒菜还放香肠!” 

  “过去买辆自行车不容易,现在村里普及了摩托车不说,小车和农用车已经有了38辆!” 

  “过去娶个媳妇不容易,现在城里姑娘愿意嫁到洪田来!” 

  “过去买台电视不容易,现在一些村民家里已经安了电脑!” 

  记者在洪田村漫步。村子里,竹篾做骨的泥巴房早已绝迹,60%以上的农户建了新房,楼高三层四层五层,每层三室两卫一厅。由于建新房的村民多,洪田村规划建设大坂、新市场等5个新村点,新村点建起来的楼房绿顶红墙,井然有序,未建的楼房也已经打好了地基。 

  记者来到村民钟昌信家。钟昌信原来是洪田村的贫困户,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才9岁,就由母亲领着,从外地逃荒来到洪田村。 

  回忆往事,年近花甲的钟昌信动了情。他抹着眼泪告诉记者,年轻时,他也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只因家穷实在拿不出200元彩礼钱,心仪的姑娘嫁了别人:“那时候,鸡头不能超过人头,家里靠母亲养两只母鸡生蛋卖钱,可是20个蛋只值一元,全家节衣缩食,才存了80元。” 

  林改前,钟昌信的母亲长年卧病在床,他30岁上娶了个又聋又哑的妻子,孩子又多,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土里刨食,一家人还是穷得吃没得吃、穿没得穿,虽然当地政府也给了一些救济,但改变不了生活拮据的局面。“那时候,炒菜前一小块肥肉一抹锅底就算下油,一年只在端午和春节吃上两次肉。”钟昌信说。 

  林改后,钟昌信的收入大大增加:山林有收入,田地有收入,村子里办了木材加工厂,家里人到厂里就业也有收入,加上自己勤劳能干,在林子里养鸡,一年养两轮,一轮500只,一只赚五六块钱,这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如今,钟昌信彻底拔掉了穷根:家里电视、手机一应俱全,还买了两辆摩托车、一台拖拉机;大儿子娶上了中意的姑娘,年前添了个千金;二儿子也有了女朋友,两人卿卿我我,正在热恋中。钟昌信家门口,规划中的新楼房地基已经打好了。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这辈子会过上这样的日子!”钟昌信对我们说:“现在生活这么好,我真想活一千年!”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国务院专家组莅永调研林权制度改革项目

8年前   5096点

茶园首获林权抵押贷款

11年前   5835点

永安建造林权改革陈列馆

童长福   16年前   7645点

林权可流转凭证可贷款 ----全省林权流转市场建设与金融服务现场会推广永安市林改经验

梁秋平曹燕郑继涛   17年前   9182点

全省林权流转市场与金融服务现场会在永安召开

郑继涛   18年前   9944点

林权抵押贷款的“造血”效应――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系列报道之三

18年前   12393点

国家林业局祝列克副局长到永安调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19年前   13370点

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会在永安召开

邱宝晖   19年前   12422点

永安林业改革: 一步棋盘活万重山

薛希惠 项裕兴 邱宝晖   19年前   14499点

我市召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会

张家铨   19年前   13572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